韓都衣舍的小組制吸引了越來越多人的注意,甚至為許多企業(yè)的組織變革指明了一個方向。如果說,小組制更像是順勢而為的機制設計,那么,這種管理能力的發(fā)育,則更像回歸本質的內功修煉,它會讓企業(yè)走得更遠。
2008年春天,濟南,趙迎光帶著7,000塊錢開始了韓都衣舍的創(chuàng)業(yè)之路。2008年底,韓都衣舍銷售額做到了300萬元,2014年底,該數字已達到15億元。更為難得的是,韓都衣舍在經營過程中找到了一套適合自身發(fā)展的管理模式,這便是在電商圈里被傳得赫赫有名的“以小組制為核心的單品全程運營體系”,簡稱“小組制”。這一模式將傳統(tǒng)的直線職能制打散、重組,即從設計師部、商品頁面團隊及對接生產、管理訂單的部門中,各抽出1個人,3人組成1個小組,每個小組要對一款衣服的設計、營銷、銷售承擔責任,相應的,小組提成也會根據毛利率、資金周轉率計算。
韓都衣舍的小組制吸引了越來越多人的注意,甚至為許多企業(yè)的組織變革指明了一個方向。然而,韓都衣舍的單品全程運營體系的真正過人之處,不僅在于小組制及為小組制提供服務的公共部門,還在于韓都衣舍形成了過硬的服裝品類管理能力。如果說,小組制更像是順勢而為的機制設計,那么,這種管理能力的發(fā)育,則更像回歸本質的內功修煉,它會讓企業(yè)走得更遠。
韓都衣舍公司層面對各個子品牌、小組給予的支持與服務,是多品牌持續(xù)擴張更關鍵的原因,可分為三條線:
其一,按照規(guī)模和成長性劃分,集團總經辦下設兩個組,品牌規(guī)劃組與運營管理組。品牌規(guī)劃組的定位在于幫助品牌走完“從無到有”的過程,包括前期的市場調研、商標注冊、知識產權保護,等等,從0到1,000萬元,這個階段的品牌都由該組來協助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。運營管理組的功能則在于“從小到大”,過了1,000萬元以后,主要由該組提供支持。
其二,按照功能和合伙人的注意力劃分,分成產品系和營銷系。趙迎光談道:“其實我們每個子品牌也是由這兩個部門組成的,每個子品牌的標配是15人,10個人做產品,5個人做營銷,即產品團隊加營銷團隊,光有產品沒有用的,對于子品牌的孵化,營銷能力很關鍵,你怎么提煉賣點,怎么做產品規(guī)劃,這是需要一套能力的。”
其三,由企劃部提供專業(yè)支持。韓都衣舍的企劃部有將近100個人,相對其2,600人的員工總數,這一比例是驚人的。企劃部負責制訂詳細的企劃案,以此把握品牌和品類的產品結構和銷售節(jié)奏,為品牌規(guī)劃組和運營管理組提供專業(yè)建議。商品是有生命周期的,在韓都衣舍,產品設計必須符合企劃周期。
也就是說,韓都衣舍的小組制有兩套并行不悖的邏輯,一是自下而上的人人創(chuàng)新,二是自上而下的中央控制。某種意義上,企劃部相當于韓都的發(fā)改委與數據中心,根據歷史數據,參考年度的波峰波谷節(jié)奏,制定目標,然后分解到小組。企劃部的有效控制對整個供應鏈的協調工作是極為關鍵的,否則每年由小組制策動的數萬款產品下單,沒有節(jié)奏控制,純粹找死。
韓都衣舍已經不再是一家互聯網企業(yè),從能力上看,它就是一家服裝企業(yè),這可以看作我們這個“互聯網+”時代萬眾創(chuàng)新之下的一種保守。人們越來越能夠理解:重要的不是互聯網,而是通過互聯網進一步回歸商業(yè)的本質,最終留下來的將是那些更懂這門生意本質的企業(yè),而非更懂互聯網的企業(yè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