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一階段與一位企業(yè)的CEO溝通,談起當前的經濟局勢以及培訓工作,聽到一句令人振奮的話:越是經濟低迷的時期,越要抓緊培訓。在贊嘆這位CEO的做法的同時,我不由得想起另外一句在培訓行業(yè)廣為流傳的話:當經濟低迷時,最常受到削減的就是培訓經費。
面對這樣的悖論,有的人看到的是領導力的高下,有的人則去反思培訓的價值或回報。在我看來,以此去談領導力是仁者見仁、智者見智的事,因為企業(yè)管理是一 個復雜的系統工程,很多因素相互影響,把什么東西放到高優(yōu)先級的位置上并不是絕對固定的。相反,以此去反思培訓效果和價值才是更為務實、有效的做法,因為 一方面,培訓的價值廣受質疑,盡管無人否定其價值,但培訓與學習卻普遍面臨著效果不佳、轉化率低等難題;另一方面,如果培訓效果切實地得到了提升或改善, 相信沒有哪位領導人會不去加大對培訓與學習的支持力度。因此,對于培訓從業(yè)人員來說,在經濟不景氣的大環(huán)境下,不要指望公司領導能主動為你投入更多資源, 也別想著如何說服領導不要削減培訓經費投入,而是應該踏踏實實地找到辦法、做出成績,以實實在在的業(yè)績說話,比千言萬語的雄辯更具說服力。
事實上,在很多企業(yè)中,培訓和學習無法做到這樣“硬氣”。姑且不說很多培訓連第一級評估(現場反應)和第二級評估(學習)都令人失望,就是那些現場反應 很好的培訓,也往往是“現場激動,回去不動”。據一些學者和機構的估計,超過80%的學員在培訓學習之后不能利用所學改善自己的工作、提高績效 (Wicketal.,2008)。這是大多數企業(yè)培訓和學習機構共同面臨的關鍵問題。
打破培訓的思維定勢
培訓之所以陷入如此困境,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。其中,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人們對培訓和學習存在諸多認識誤區(qū)或思維定勢。例如,無論是
培訓師還是學員,往 往都認為培訓課程結束時,一切都結束了。再如,大家往往注重培訓活動本身,而忽視培訓活動之前的準備以及培訓之后的跟進與應用。
事實上,正是這些認識誤區(qū)或思維定勢制約著培訓工作的價值創(chuàng)造。要想真正讓培訓工作體現出商業(yè)價值、落實到績效,就需要轉變觀念(見表1),對培訓工作進行再造或實現培訓工作的轉型。
表1關于培訓的一些傳統觀念和新觀念
舉例來說,彼得森(Peterson,2004)進行過一項調查發(fā)現,在對培訓效果產生貢獻的活動中,培訓活動本身只有24%,培訓前的學習占26%; 培訓之后的后續(xù)強化措施占到了50%;但大多數企業(yè)都將工作重點放在培訓活動中(占85%的精力投入),在培訓前和培訓后的強化措施上只分別投入了10 %和5%的精力。這種工作重心的錯位意味著,很多
企業(yè)培訓管理者缺乏系統視角,并未將培訓當作一個體系,也未真正重視學習者的需求、學習轉化以及
績效改 善。
看培訓的“四只眼”
從系統的角度看,培訓的利益相關者包括CEO和企業(yè)高層領導、業(yè)務部門領導、學員以及教學設計者等四類,分別站在他們的角度上看培訓,你會發(fā)現:一方面他們對培訓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,另一方面也呼喚著培訓角色的轉變。
1.CEO或高層領導
一些培訓經理經常抱怨公司老板對培訓不夠重視。的確,雖然幾乎沒有哪位CEO或公司高層領導會否認培訓的重要性(至少在口頭上不會如此),但站在他們的立場上看,很多時候培訓屬于“事務層面”的工作,未能與公司的戰(zhàn)略或業(yè)務緊密相連,上升不到公司戰(zhàn)略的高度。
當然,一些睿智和富有遠見的領導者將人才培養(yǎng)作為公司發(fā)展的核心引擎,將培訓和學習作為推動組織變革的關鍵要素,從GE前任CEO杰克?韋爾奇,到聯想的柳傳志和中糧集團的寧高寧,都是如此。
事實上,從CEO對培訓的期望看,他們希望培訓工作能夠成為公司發(fā)展的“戰(zhàn)略伙伴”,當公司發(fā)展需要人時,能夠及時保障人才的供應;同時,培訓部門要成為“變革推動者”,引領或支撐公司的發(fā)展。
在我看來,要想真正引起領導對培訓的重視,一方面取決于領導的觀念和領導力,另一方面也需要培訓部門改變觀念與工作方法,從公司戰(zhàn)略和業(yè)務需求出發(fā),以
績效為導向,像企業(yè)家那樣把培訓當作一項業(yè)務來設計和運營,直接創(chuàng)造出效益,做出實實在在的成績,讓大家感覺有用,才能受到真正的重視!